客家往事馆

集客家历史文化、乡风民俗、农耕文化、刘沅生泥塑作品展、全息光影、古街场景,揉合中国大豆发展史,使游客充分感受源远流长的客家传统民俗文化。




1、客从何来


     客家人,这个不朽的民系肇自中原。从两晋之交(公元317年)起,历经五次大迁徒,在历史长河汇成了一首雄壮的哥:“涯系客家人”!

     没有迁徒,就没有客家人。客家民系在千百年的迁徒路上,不断淬炼自己,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精华,非但没有沉沦,反而创造了辉煌的客家文化。如今,客家人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特征、共同的心理素质,始终维系着这个优秀民系,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2、悟本堂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水有源,树有根,血缘和宗族观念,需要代代传承。家族意识和孝悌观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心中有家才有国,小到家族,大到国家,正是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荣誉感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也正是优良传统,让我们又一次得到培育和传承,既让在外的游子落叶归乡,又让传统文化加以熏陶。




3、节气小天井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天文气象,农桑工艺、自然博物、幼学算术、饮食养生等传统知识和民间智慧的代际传承。




4、客家凉帽


     客家人戴凉帽的习俗,从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记载,客家地区的妇女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除正面外,四周还垂挂折叠均匀的布,有蓝色的,有白色的,还有花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更有意思的是,年轻未婚的客家姑娘们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因此,凉帽是否挂有彩带便成了判断客家姑娘是否出嫁的标志。




5、家头教尾

     家头教尾是指客家妇女养成黎明即起,勤劳俭约,举凡内外整洁,洒扫洗涤,上侍翁姑,下育子女等各项事务,都料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

     每一个客家人或者了解客家生活的人,当论及客家民系崇高伟大的品格、思想情操时,跃然展现出一幅图景是:曙光初露,烈日当空,晚霞降临在田园中赤足眷恋耕耘,或在餐桌上一碟咸菜一碗粥的客家妇女形象。在她们身上闪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坚毅不拔、聪明善良等光环,无不为她们谋取生存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所震撼。



 

6、杂货铺

     从秦朝开始,大批饱受战乱的中原汉民大举南迁,客家人因为土地资源不足,生活用品非常短缺,经历漫长的外来人身份客居他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了各类独特的手艺,遵循客家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形成具有特色的杂货铺。早期的杂货铺以物换物为主,如:一升粮食换二两糖。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在很多地方创业经商,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目前,在东南亚地区,客家人经营的杂货铺占相当大的比例。




7、别出心裁

     客家先民南迁,把优秀的汉民族文化艺术带到迁徙地,服饰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客家先民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人情风俗带到了赣闽粤,并与当地土著风情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艺术元素为基础变化发展而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客家服饰也不例外,客家人经过不断改良,既适应了当时的潮流,又适合劳动时穿着。毫不例外地在这时期得到了较全面的充分的传承、发展,创造了以简洁大方、舒适耐磨的客家服饰,成为中华文化多元化展示艺术宝库当中的最重要一员。



 

8、客家小吃


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至南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中原饮食文化。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包子”与“饺子”,在客家地区就衍变成为了“酿粄”和“酿豆腐”。而宋朝时期中原地区的“茗粥”之俗,经过客家人南迁之旅,也衍变成了如今客家地区独具特色的“擂茶”。

客家“酿制技术”可谓一绝。在客家地区,有道是“无酿不成席”、“万物皆可酿”。客家人擅长就地取材,身边之物皆能“酿”成一道菜。常见的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等经典酿菜,只是琳琅满目的客家酿菜系列中冰山一角。如果要问客家饮食中出色的菜肴是什么,那非得是酿菜莫属。




9、客家擂茶

     在宋朝时即有客家擂茶,是客家人的主食之一,也是一道隆重的待客佳肴,擂茶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客家美味,擂出了那份浓浓的客家情,品尝着热气腾腾的擂茶,仿佛流淌的岁月在“舌尖”上绽放灵魂之花;体现客家人的质朴豪爽与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客人的热情好客之情。



 

10、客家围龙屋

       

       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的客家围龙屋,不仅是养育世代客家儿孙的温暖家园,还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被列入“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生动载体和重要标志。围龙屋一般依山而建,呈前低后高、左右对称的龙椅状,又如蟠龙盘卧,故称“围龙屋”。




11、刘沅生简介


        刘沅声(刘衍声),一九六七年生于广东梅县南口赤水。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梅州市、梅县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梅州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客家泥塑系列创作。作品曾先后应邀在梅州、广州、香港、澳门、深圳、开封、北京等地参展办展四十多场次。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企业、机构和个人收藏。并为政府、企业设计制作各类大型雕塑。


       刘沅声“客家泥塑“系列作品,是用泥土和火焰重塑客家历史和那些消逝或正在消逝的乡土生活及风情风物,是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一种理解和弘扬,也是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的呼唤。



 

12、说媒定亲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13、客家黄酒


       客家俗语中,有句话叫做“蒸酒磨豆腐,唔敢逞师傅”。客家黄酒的酿造,第一是要选优质酒饼,第二是水质很关键,要用纯净而清甜的山泉水或井水。黄酒与米酒及高粱酒截然不同,因其含酒精度数极低,口感清醇略带酒味,故老少皆宜,特别是客家妇女尤其喜欢这“既解渴又有补”的黄酒。在客家农村不管任何宴席,都必定备有黄酒。这种“酒文化”的现象,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个场景描述是一位客家小女孩偷偷告诉她姐姐:有位媒婆给她说媒来了。


 

 

14、家风家教


        客家人的家风家教是家族最为重要、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好的家风家教可以帮助家庭中的成员更好学习一些人生道理和做人准则,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15、五谷杂粮


       五谷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同时也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而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所以五谷也是粮食作物的统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谷泛指五类作物,即“悬、藤、根、角、穗”。




16、匠心酿造


       豆腐这一中国的传统美食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做豆腐则是一门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传统老行当。做豆腐提前一天就得浸泡好黄豆,传统人力手工磨豆腐需要俩人合作,一人推磨,一人加水加豆。再经滤浆、煮浆、点兑、成型等繁复工序。

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种情深层面的气质,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一段独白。




17、回娘家


       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中国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国各地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信或伴手。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乃至小住。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18、大豆发展史


       2013年通过开展对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和浮选工作,在10个遗迹单位中获得了距今约8500-8000年的共131个野生大豆遗存,可以说中国野生大豆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品种资源丰富、地理分布广。勤劳智慧的古代先民们经过不断的采集和驯化,在世界上最早培育出了大豆栽培品种,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作为中国重要的作物品种见证并参与了中华农业文明共同走过蛮荒,走进文明的历史。大豆在中国食物系统中的历史变迁过程,是大豆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适应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果。




博罗罗浮山润心食品有限公司

0752-6660666

地址: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天子阁党小组润心食品有限公司 邮箱:sample@email.tst

邮编:516133

快捷入口    Quick Entry

网站首页           景区介绍           景点项目           在线预约

新闻资讯           视频中心           给我留言           联系我们

925b6dac373f49015e9916f6398aec9.png

扫描二维码

Copyright © 博罗罗浮山润心食品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85163号                  技术支持:小狐科技